《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空城计的由来:很多人喜爱《三国演义》,其中三十六计广为人知,空城计便是三十六计之一。它取自《三国演义》,由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是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多用于己弱敌强的情况。
故事详情:
危机降临:三国时期,诸葛亮错用马谡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引 15 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和 2500 名士兵,一半运粮草去了。
空城布置:诸葛亮传令将旌旗隐藏,士兵原地不动,违者斩首,同时打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派 20 名士兵扮成百姓洒水扫街。他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弹琴。
司马懿中计:司马懿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此情景不敢轻易入城,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亲自观望,见诸葛亮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城门内外百姓旁若无人,怀疑城中有埋伏,于是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
众人疑惑:司马懿之子司马昭不解,问父亲为何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城门大开,必有埋伏。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众人敬佩其计谋。
故事梗概:诸葛亮屯兵阳平,留少数老弱残兵守城,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 15 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大开城门,还派人洒扫,自己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心生疑窦,怕有伏兵,下令退兵。
空城计的含义与用法: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有贬义,可作宾语,如“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这‘空城计’也有失手的时候。”其出处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 95 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