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情节及人物
一、乱世初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魏、蜀、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
二、诸侯混战
1. 汉末爆发黄巾起义,镇压起义中涌现出一批割据豪强,他们彼此混战。
2. 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辨继位,外戚何进当权,宦官杀死何进。袁绍起兵诛杀宦官,又被董卓打败,董卓废刘辨而立献帝刘协。
3.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计,以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然后联合各路豪强,杀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
4. 袁绍军与另外 17 镇诸侯割据混战,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
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
刘备最初转徙不定,直至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才制定了正确有效的战略方针,即以“帝室之胄”、“光复汉室”为旗号,以“联吴抗曹”为基本方针。经过“赤壁之战”,迫使曹操北还,得以占据益州与荆州部分。逐步发展壮大。
江东孙氏自孙坚开始,就以江东六郡 81 县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直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
三、三国争战
1. 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
2.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亦继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亲征江东,结果孤军深入,为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3.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独撑危局。其间,诸葛亮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获之后,稳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他死后,姜维继其职,先后九伐中原,同样无功而返。后主刘禅昏职聩,朝政腐败,蜀汉国力日渐衰弱。
四、重要事件
1. 七禽孟获: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2. 空城计: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手,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3. 失街亭: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反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4. 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被其诚意打动,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5. 赤壁之战:诸葛亮定计联合东吴孙权抗击曹操,他冒死只身前往江东说服了孙权,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由于曹操骄傲轻敌,北方士兵又不习水战,又中了庞统的连环计,最后赤壁兵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之后,曹操再无力南下,而刘备也由诸葛亮定计取得西川,而孙权也保有江东十八郡。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
五、三国归晋
1. 关羽被害之后,张飞报仇心切,在准备期间虐待士卒,也被叛将杀害,刘备只得强行出兵。结果刘备大军在猇亭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蜀军损失惨重,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
2. 曹操死后,曹丕篡夺皇位,到曹睿时,强手司马懿,足智多谋,与孔明不相上下,这给孔明几次北伐增加了不少困难。而诸葛亮由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六伐中原以失败告终。少了诸葛亮,蜀国国政日趋下降。公元 263 年,邓艾伐蜀,刘禅无能,只好投降。至此,蜀国灭亡。
3. 东吴自从孙权死后,内部政权争夺激烈,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公元 264 年,孙皓继位,败政劣绩更为显著,公元 280 年,为司马炎所灭。纷争的三国战火终于熄灭了。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