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桃园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连年灾荒,人民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愿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正值桃花盛开,张飞准备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为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为弟弟。
涿郡之战:幽州发榜招军,刘备看榜文与张飞结识,后在客店中认识关羽,三人志同道合,于桃园中结义。他们打造兵器,训练乡勇,投幽州太守刘焉。三人大败黄巾军于涿郡,后又救青州,刘备设埋伏二败黄巾军。刘备又去助卢植,得其命前往颖川打探消息。颖川守将皇甫嵩、朱俊采用火攻,黄巾军慌乱逃败之时,又被曹操截杀一阵。
董卓傲慢:刘备复回途中,遇卢植遭奸佞陷害被押解京城问罪。途中又遇黄巾军追杀董卓败军,三人杀退黄巾军,救了董卓,却得董卓傲慢相待。
《三国演义》第二回:刘备讨伐黄巾有功为安喜县尉
刘备讨伐黄巾有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上任不到四个月,适有督邮到县,对刘备态度傲慢,有索取贿赂之意,令县吏诬称刘备害民。刘备和众老几次想拜见督邮,都被门吏拦住。张飞酒后乘马从馆驿前过,大怒,将督邮揪出门来拴在马桩上鞭打,后被刘备劝阻。刘、关、张三人放了督邮后弃官另谋出路。
《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被杀与董卓进京
何进被宦官所杀,与此同时他所召来的凉州刺史董卓已经率兵来到洛阳。董卓欲行废立之事,遭到丁原的反对,董卓用离间之计使丁原义子吕布背叛丁原,投奔了董卓。
《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谋刺董卓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在陈留起兵
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三国演义》的创作特点与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