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版本及相关解读
一、版本概述
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流传甚广,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二十多种,清代刻本有七十多种,其版本数量在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大致分为三种:
1. 《三国通俗演义》
2. 《三国志传》
3. 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志演义》
其中以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近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毛本为基础,删去毛氏的评语,纠正了一些错误,并加上少量注释,成为较好的通行本。但受过去研究水平限制,仍存在许多“技术性错误”,八十年代以来,虽有多家出版社进行整理,但具有学术价值的不多,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理本三国演义》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至今最好的版本。
二、各版本源流
《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演义》即“罗本”,由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到北宋出现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元朝又出现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和《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基础上,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一经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文字内容更完整,成为 120 回本的《三国演义》,毛本出现后,罗本反而湮没无闻。
在庞大的《三国演义》版本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是嘉靖元年本(“罗本”)和毛纶、毛宗岗评改本(“毛本”)。新中国成立后各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沿用这两个体系。现存明代刊本中,万历至天启年间的各种《三国志传》本(“俗本”)存世最多,虽晚于嘉靖壬午本,但所宗祖本刊刻年代更早。也有研究者认为《三国志平话》刻本早于志传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在各种志传本基础上产生的。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三国演义》各种版本进行研究,如英国学者魏安考查 26 种非毛评版本等,认为元末明初罗贯中写成原本《三国演义》,后演化为现存各种版本的共同祖本:元祖本。
三、版本相关误解
郑振铎先生曾论断许多刊本都以嘉靖本为底本,由此形成一些误解:
1.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就是罗氏原作;
2. 《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
3. 在众多《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本和毛本。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三国演义》研究总体水平不高。
四、嘉靖本相关
三国演义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 年)的序刊本,即嘉靖本。当时在明弘治年间民间已有“争相誊录”之本流传,经张尚德提议于嘉靖元年首次付梓刊印。虽海内外图书馆藏有的“嘉靖元年刊本”多为递修本或翻印本,但都出于原刻,可称为“嘉靖元年序刊本”(嘉元序本)。嘉靖本《三国演义》为研究《三国演义》早期版本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五、主旨思想
1. 通过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表现权力、正义和道德的冲突,表达对社会公正、道义和人类善良的追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2. 通过人物形象塑造,表现人性的多种品质,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追求人类美好品质。
3. 通过三国时期的英雄事迹和战争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强调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尊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忠诚。
4. 作为历史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