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及相关解读
一、诗歌原文及出处
唐代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出处:桃花溪是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二、作品赏析
远景描绘:“隐隐飞桥隔野烟”,深山野谷中,云烟缭绕,横跨山溪的长桥忽隐忽现,似在虚空飞腾,境界幽深神秘,如入仙境。静止的桥与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轻纱帏幔,隔着帏幔看桥,更显朦胧美。“隔”字将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为一体,还暗示诗人是在远观,若站在桥边则无“隔”的感觉。
近景刻画: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溪上飘流着片片落花,有渔船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让诗人自入画图,读者既能见山水之容光,又能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石矶旁,望着桃花瓣和渔船出神,仿佛把渔人当作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他心驰神往的情态。
问讯桃源: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只见桃花瓣随清澈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理想的世外桃源在清溪何处,桃源洞的美妙景色从问话中虚写,诗人急切向往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
三、作者赏析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四、桃花源记苏州菜相关
菜品丰富:桃花源记苏州菜以苏州本帮菜为主,菜品种类丰富,包括松鼠桂鱼、白汁肉丝、清炖蟹粉狮子头等传统名菜,每道都精心制作,色香味俱全。其中松鼠桂鱼鱼肉鲜嫩,外皮酥脆,酸甜酱汁口感极佳。
口味独特:苏州菜注重原汁原味,讲究火候和调味,口味偏甜但不腻,给人清新爽口之感,同时注重菜品色泽和形状,每道都像精美的艺术品,赏心悦目。
服务到位:服务员热情周到,对菜品了解深入,能根据客人口味推荐合适菜品,餐厅环境优雅,装修充满江南水乡特色,让人仿佛置身苏州小巷。
特色菜品:有赤豆糊小圆子、炒饭、桃花酱汁肉、肉松酱骨头等,名称诱人,符合大众消费。可实际品尝其核心菜品口味是否如一,检验企业管理是否良好,加盟时考察加盟店对总部服务是否满意。
五、诗歌意境及创作背景
这首《桃花溪》借陶潜《桃花源记》意境写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由盛转衰,作者心境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桃花源记》以此为背景,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不一定指此地,但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意境深邃,画意浓厚,耐人寻味,通过对桃花溪幽美景色描写和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