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
一、《三国演义》的文化内涵
以人物为载体,衍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如仁、义、礼、智、信、勇等核心因素。
通过魏、蜀、吴三国故事,揭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
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体现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罗贯中将雅、俗文化融为一体,按自己的主体认识等加以扭合,使作品具有丰富文化蕴涵,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是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也是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二、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遂以东汉末年历史为素材创作了《三国演义》。
三、文学成就
采用浅近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以宏伟结构,将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描写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反映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转化,概括这一时代历史巨变,塑造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四、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评述
著名文学批评家、清人金圣叹曾将我国历史小说集萃式评述,《三国演义》被排为“第一才子书”。
五、文学价值
艺术成就主要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擅长描写战争,能写出每次战争特点,注意描写不同战略战术运用及指导作战主观能动共性发挥,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写法随战争特点变化。
写战争同时写其他活动,如战争前奏、波折或辅助手段,使紧张、猛烈的战争有张有弛。
在人物塑造上,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尖锐矛盾中,通过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奸诈,一举一动似隐伏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带有天真、莽撞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从容不迫。著名篇章如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流传极广。
六、《三国志》简介
晋代陈寿编写的纪传体国别史,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
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尊魏为正统,为曹操写本纪,刘备为《先主传》,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不仅是史学巨著,更是文学巨著,以简练、优美语言为我们绘制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生动。
取材精审,对史实认真考订、慎重选择,严格审核不可靠资料,不妄加评论和编写。
七、《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嘉靖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百二回本《三国演义》。
八、《三国演义》作者陈寿介绍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深入研究《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因不肯屈从宦官黄皓屡遭遣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 年西晋灭东吴后开始撰写《三国志》,其前已出现王沈《魏书》、鱼豢《魏略》、韦昭《吴书》等有关魏、吴的史作,蜀政权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材料由陈寿采集编次。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演义》及其相关作品的介绍。